我们为您提供化工资料查询,分享技术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

DL-樟脑磺酸质

规格:99%
包装:25kg/桶
最小购量:1
CAS:5872-08-2
分子式:C10H16O4S
分子量:232.29

结构式
    

CAS: 5872-08-2
分子式: C10H16O4S
分子量: 232.29
 
中文名称: 混旋樟脑磺酸
                       (+/-)-樟脑-10-磺酸
                      樟脑-10-磺酸

英文名称: dl-10-camphorsulfonic acid
                      DL-Camphor sulfonic acid
                      (±)-Camphor-10-sulfonic acid


制备:
1樟脑磺酸的合成
按化学计量比将乙酸酐、樟脑粉加入到带有温度计、搅拌器和回流冷凝管的三口烧瓶中搅拌均匀后, 再将浓硫酸缓慢滴入, 加冰块控制温度, 反应24h。反应完毕后, 室温静置, 再抽滤, 室温真空干燥,得到消旋体樟脑磺酸。


2 左、右旋樟脑磺酸的制备
将上节1合成的樟脑磺酸、拆分剂溶解在异丙醇中, 80 ℃回流反应2 h。反应完毕后, 室温冷却, 再在冰水浴中静置12 h, 抽滤得复盐沉淀物和母液。将复盐沉淀物溶于蒸馏水中, 氨水调pH值至10左右, 直至拆分剂析出完全后, 再抽滤。用稀硫酸调滤液pH值至5 左右, 干燥得到白色沉淀物。将白色沉淀物溶解在甲醇中过滤, 得到硫酸铵的白色晶体和滤液。将滤液干燥后, 用乙酸洗涤, 真空干燥, 得到右旋结构的樟脑磺酸。


将第一次得到的母液旋转蒸发, 蒸去异丙醇, 得到黄色黏稠物。将其溶解在蒸馏水中, 用氨水调节pH值至10左右, 至沉淀完全。抽滤, 稀硫酸调节母液的pH值至5左右干燥。将干燥后的混合物溶解在甲醇中, 过滤去除白色沉淀物, 再将母液蒸干, 用乙酸洗涤后, 真空干燥, 得左旋樟脑磺酸。

质量标准:
外观 白色或几乎白色结晶性粉末
含量 ≥99.0%
干燥失重 ≤2.0%
灼烧残渣 ≤0.5%
比旋度 0°±1°(C=5, 1NHCl)
熔点 195~197℃

用途:1、广泛应用于医药、轻工和日化等行业。目前, 其应用主要集中在手性不对称合成、天然产物的高选择性催化以及与聚苯胺等聚合掺杂制备纳米尺度的导电聚合物材料等。


2、医药中间体或异构体产品拆分。利用左、右旋樟脑磺酸可以对含氮结构的光学物质对应体实现了较好的分离。

参考文献:
1 樟脑磺酸稀土化合物的制备和性质研究 马娴贤;吴集贵;邓汝温;孙鑫 兰州大学学报 1986 (2),104-105
2 稀土与樟脑磺酸, 邻菲咯啉, 二元及三元配合物及其药敏作用的研究 马娴贤;吴集贵;邓汝温;姚卞玲;张伸生;武世界 科学通报 1990 (1),38-41
3 聚苯胺在有机溶剂中掺杂樟脑磺酸的UV-Vis光谱 杨春明;方正;张平民 应用化学 1999 (5),76-78
4 ω-右旋樟脑磺酸的制备方法 刘公和;林诚;丁秀丽 中国专利 1999 专利号:CN-1228417
5 樟脑磺酸掺杂聚苯胺的性能研究 刘少琼;黄河;熊予莹;于黄中 功能材料 2001 (5),512-513,520
6 樟脑磺酸掺杂聚苯胺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的UV-Vis光谱 於黄中;黄河;熊予莹;刘少琼;任兵 光谱实验室 2002 (3),290-292;参9
7 樟脑磺酸原位聚合聚苯胺的性能研究 於黄中;刘少琼;黄河;熊子莹;任斌 功能材料 2002 (6),626-627,630;参10
8 氨基硫脲和D-樟脑磺酸钠手性镧系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马红竹;王博;史启祯 中国稀土学报 2002 (4),370-373;参9
9 固相反应法制备樟脑磺酸掺杂聚苯胺 吐尔逊·阿不都热依木;张校刚 应用化学 2003 (11),1099-1101;参11
10 D-10-樟脑磺酸铵-薄层色谱法拆分普萘洛尔对映体 董海英;梁冰;程德军 华西药学杂志 2007 (3),297-299
11 低温合成樟脑磺酸掺杂聚苯胺微管的电化学电容行为 吕新美;吴全富;米红宇;张校刚 物理化学学报 2007 (6),820-824
12 β-环糊精手性识别D/L-樟脑磺酸的NMR研究 黄少华;柏正武;冯继文 波谱学杂志 2009 (4),457-465
13 高能球磨法固相掺杂制备樟脑磺酸掺杂聚苯胺 谷威;李志强;朱申敏;张荻 化学学报 2008 (9),1097-1101
14 界面聚合法合成苯胺与邻甲氧基苯胺的樟脑磺酸掺杂共聚物及其表征 阿孜古丽·木尔赛力木;呼德拉提·阿那斯;阿不都瓦依提·玉苏甫 化工新型材料 2009 (11),96-99,116
15 界面聚合法樟脑磺酸掺杂苯胺/邻甲苯胺共聚物电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沈强;骆建敏;米红宇$D张校刚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0 (9),34-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