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您提供化工资料查询,分享技术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

钛酸四丁酯质量检测

规格:99%
包装:50kg/桶
最小购量:1
CAS:5593-70-4
分子式:C16H36O4Ti
分子量:340.32

钛酸正丁酯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钛酸正丁酯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安全。
本标准适用于以正丁醇、四氯化钛和氨为主要原料,经反应、精馏制得的钛酸正丁酯。该产品主要用于有机合成中酯交换反应和缩合反应的催化剂、金属与塑料之间粘合助剂、涂料、橡胶、塑料加工的偶联剂的原料、制药工业以及绝缘材料的原料等。
本标准主旨不在说明与产品有关的安全、环保问题,使用本标准的各方有责任采取适当的安全、环保和防护措施,确保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分子式:C16H36O4Ti
分子量:340.40
闪点:38℃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90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GB/T 191-2008 货物储运图示标志
GB/T 3143-1982 液体化学产品颜色测定法(Hazen 单位--铂-钴色号)
GB/T 4472-2011 化工产品密度、相对密度测定通则
GB/T 6678-2003 化工产品采样总则
GB/T 6680-2003 液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 15258 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

3 要求
产品控制项目指标应符合表 1 的要求。
表 1
项 目         指 标
外观 淡黄色透明液体
色度,(铂-钴)号 ≤250
二氧化钛质量分数, % 22.8~23.5
相对密度,D204 0.985~1.005
4 试验方法
4.1 外观
目测。
4.2 色度的测定
钛酸正丁酯
按 GB/T 3143-1982 的规定进行测定。
4.3 二氧化钛质量分数的测定
4.3.1 试剂
浓硝酸:分析纯。
4.3.2 仪器
──瓷坩埚;
──电炉;
──马弗炉。
4.3.3 测定步骤
用已在 800℃下灼烧至恒重的瓷坩埚称取 1.5g 试样(精确至 0.0002g),加入约 10mL 蒸馏水,滴入3 滴硝酸摇匀,放在电炉上加热蒸发去除水分,蒸发至干。将其放入马弗炉内,在 800℃±5℃下灼烧至恒重(约 1h),降温至约 150℃后,取出坩埚,放入干燥器中冷至室温称重。
4.3.4 计算
二氧化钛质量分数 X1(%),按式(1)计算
         m3-m1
 X1%=—————×100....................(1)
         m2-m1

m1—坩埚的质量,g;
m2—灼烧前坩埚+试样的质量,g;
m3—灼烧后坩埚+残渣的质量,g。
4.3.5 允许差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两次平行结果的绝对差值应不大于 0.3%。
4.4 相对密度的测定
按 GB/T 4472-2011 中规定的密度计法进行测定。

5 检验规则
5.1 出厂检验
产品应应由本公司质量检验部门逐批检验合格并附一定格式的产品质量证明书后方可出厂,质量证明书内容包括:生产单位名称、产品名称、生产日期(批号)、本标准编号、检验日期、检验人和产品检验结果等。出厂检验项目为本标准规定的全部项目。
5.2 组批和取样
以一储罐的产品为一批。按 GB/T 6678-2003 和 GB/T 6680-2003 的规定取样,每批产品取样总量应不少于 300mL,混匀后分别装于两个洁净干燥的具有磨口塞的广口瓶或聚乙烯瓶中,密封并贴上标签,并注明:产品名称、生产日期(批号)、取样日期和取样人等。一瓶检验,一瓶留样。
5.3 判定
检验结果全部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判定为合格。检验结果中若有指标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则应重新自两倍量的包装中取样复检,复检结果全部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判定为合格,复检结果中仍有指标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则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

6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6.1 标志
产品包装桶上应有清晰牢固的标志,内容包括:生产单位名称和地址、产品名称、生产日期(批号)、净含量、本标准编号及 GB 190 中“易燃液体”和 GB/T 191-2008 中“怕雨”标志等,并应有符合 GB 15258规定的安全标签。
6.2 包装
产品采用取得《危险化学品包装、容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的镀锌铁桶或塑料桶密封包装。
6.3 运输
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应防火、防高温、防静电,并应轻装轻放,避免撞击,以防包装破损和泄漏,并应符合危险货物运输的有关规定。
6.4 贮存
产品应贮存在阴凉、通风、干燥的库房内,应防火、防高温、防静电,防止暴晒和雨淋。

7 安全
钛酸正丁酯系易燃液体和蒸气,该产品系有害物质,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高热、明火及强氧化剂易引起燃烧和爆炸。吞咽有害、吸入有害、皮肤接触有害。因此,应防火、防高温、防静电,严禁与强氧化剂混贮混运,操作时应佩戴防护用品。灭火剂为二氧化碳、干粉,严禁使用水灭火。